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正文

重庆市大学生科普建造大赛暨第11届重庆大学建造季顺利收官

发布日期:2024-04-30  浏览次数:4560
 

2024427,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重庆大学、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重庆照明学会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金融街重庆裕隆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重庆大学建筑学部、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共同承办的重庆市大学生科普建造大赛暨第11届重庆大学建造季在磁器口后街顺利举行。从2013年至今,“重庆大学建造季”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大型实体建造大赛,此次建造活动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发展导向为主题,探索可移植于城市及乡村微空间的建筑小品的实用性和落地性。重庆各大高校建筑学子为广大市民与游客带来了一场发展与艺术结合的视觉与空间体验饕餮盛宴。

【插入图片1】建造季合照

本次建造大赛邀请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共计10所高校35个代表队350余名学生参加,用木材进行1:1的实体建造。

427日上午830分,建造大赛开幕式在磁器口后街吊脚楼广场举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重庆照明学会理事长翁季担任本次开幕式主持人,重庆市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李海、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穆涛、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李英民、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书记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郑周练、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书记葛毛毛、副院长冯驰、金融街重庆裕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兵以及各高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参赛队伍出席开幕式。

【插入图片2】翁季主持开幕式

杜春兰、郑周练分别致辞,杜春兰热烈欢迎兄弟院校、各领导和老师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并介绍了建造活动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郑周练代表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指出该活动对社会公众参与的实践意义,并对各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翁季代表重庆照明学会 预祝各参赛队伍的木构作品能够在白天与夜晚圆满呈现效果。李英民宣布本次科普建造大赛正式开幕。

 

【插入图片3】杜春兰致辞

 

【插入图片4】郑周练致辞

 

参会嘉宾向35支代表队颁发施工许可证后,所有参赛小组即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搭建工作中。

【插入图片5】颁发施工许可证

 

在搭建现场,各参赛小组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建造。现场搭建不仅考验着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能力,还需要团队能沉着应对突发情况,解决搭建中遇到的结构体系、杆件连接以及具体施工操作等各方面难题,力争将推敲近一个月的设计方案在比赛现场完美呈现。

【插入图片6】搭建现场

 

【插入图片7】搭建现场

 

下午5,建造作品搭建完毕,随后是专家评审环节,各参赛小组代表向评审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团队作品设计理念,通过图纸、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示出方案的推敲过程,并就模型搭建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了重点陈述,收获了评委老师的认可与肯定。

 

【插入图片8】专家评审现场

【插入图片9】专家评审现场

 

【插入图片10】作品落地

 

【插入图片11】作品落地

 

伴随着嘉宾们和参赛队员的阵阵掌声,重庆市大学生科普建造大赛在欢快的气氛中完美落下帷幕。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游客与各木构作品空间体验互动,35个作品星罗棋布,分布在磁器口后街游客服务中心与鸽子广场之间,若隐若现,掩映在绿树丛阴中。游客们拾阶而上,漫步其中,时而驻足拍照留念,时而与参赛师生进行交流,并对造型丰富的木构作品赞不绝口。预计本次35个作品将在磁器口后街展出1~2个月,部分优秀作品还将迁移到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项目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继续展出。  

【插入图片12】与木构作品空间互动

 

【插入图片13】与构筑物互动

 

【插入图片14】与构筑物互动

【插入图片15】夜景下的构筑物

【插入图片16】夜景下的构筑物

b735acc73240952465731ea56d5a254

【插入图片17】夜景下的构筑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明确了“五育”有机融合的时代要求。重庆大学建造季作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空间、材料与建造”教学环节(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之一,完美的契合和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新趋势。一方面,参赛队员通过思考与设计不同主题的建筑小品,实现智与美的融合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场感知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并身临其境完成建造,也提升了队员们对于环境的认知、材料的表达,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中激发创意灵感,营造建构空间之美;同时,促进了高校间师生教学交流与实践思考,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及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