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述
湖北某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位于秦岭、大巴山余脉,隧道呈近东西向展布,左幅长322m,最大埋深约57m;右幅长311m,最大埋深约69m。隧道毛洞宽约12m,高约10m,隧道洞口段围岩等级为Ⅴ级,拟在洞口设置5m明洞,20m超前管棚支护。隧道仰坡设计按1:0.75刷坡,采用φ25L4.0m中空注浆锚杆防护;隧道洞口段接高填方路堤,下设钢筋混凝土拱涵跨越冲沟。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丘陵-低山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发育。隧道轴线经过地段地面高程约245~510m。隧道进出口地形坡度稍陡,自然坡脚约20~30°,坡脚为青石沟沟底,有季节性流水。该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具有典型活动型地壳构造和时空演变规律,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变质作用普遍,褶皱、断裂十分发育,褶皱多扇形及倒转构造,断裂有正、逆、平移等类型。表层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层,基底岩石为元古界武当山群挡鱼河组片岩。
2 隧道洞口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
隧道洞口段施工与边坡稳定相互影响。洞口段开挖已经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平衡,进洞施工时进一步减少了山脚的支撑,使得进洞施工时边仰坡变形增加;同时,边坡变形后对洞口段支护结构的压力增大,导致支护结构受力不利。对于坡面平行型边坡,边坡出现的病害为隧道开挖诱发山体滑坡和隧道拱顶薄弱处塌方,隧道支护结构受地形偏压的影响受到不对称荷载而出现开裂、喷层剥落等病害;对于坡面正交型边坡,开挖导致隧道上方岩体向隧道内移动,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地表会出现较大沉降,当边坡较高且防护不及时可能出现滑坡或者坡面开裂等情况。为避免施工时边仰坡出现塑性区或者限制塑性区的发展,减小松动范围,防止边坡破坏,需要在隧道进洞前对边仰坡进行支护,限制边坡位移[1]。
2.1 隧道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隧道边坡,首先要从隧道所处地质的结构状况、力学特性出发,再结合具体的工程因素和自然因素等综合分析,寻求各因素的影响特点和关系[2]。
1)地质结构的影响
对于处于岩质地区的隧道,洞口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是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稳定岩体往往是沿着1个适宜的结构面或多个结构面的组合边界发生剪切滑移、张拉破裂和错动变形等,从而造成岩体边坡的失稳。
对于处于土质地区的隧道,边坡的破坏无不与地表水的冲刷、侵蚀有关,而土体自身的凝聚力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最大。
2)地应力的影响
地应力包括自重应力、地质构造应力、地震应力、温度应力以及有关物理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应力等。由于隧道的开挖,工程活动形成的二次应力场的叠加、干扰和调整问题,破坏了边坡岩土体的相对平衡的应力状态,进而进一步加剧了岩体的物理力学状态的复杂性,初始应力状态重新分布,不仅表现在应力释放方面,而且表现在应力集中方面,这对于洞口处的边坡稳定是很不利的。
3)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的开挖,可能破坏原有的稳定控制界面,将原有的控制界面带间的水流闭路系统破坏,形成渗流通道,使得界面上的黏性参数大幅降低,导致边坡的滑移破坏。
2.2 隧道边坡破坏模式
在隧道工程中,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边坡喷层剥落破坏;2)张拉破坏;3)剪切破坏;4)局部塌陷破坏;5)雨水冲刷破坏;6)洞口初期支护失稳破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剪切挤压破坏和拉裂破坏。对于隧道边坡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平面滑动破坏、楔形破坏、崩溃破坏、局部塌陷破坏和堆塌破坏[3]。
3 隧道洞口滑坡特点
隧道洞口开挖整平过程中,山体边坡发生滑动,地表出现开裂变形,严重影响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滑坡区自下向上主要分为3个平台,第1级平台标高约275m,第2级平台标高约为289m,第3级平台标高约为298m。滑坡体平面上呈“簸箕”形,主滑方向75°,滑坡后缘高程312m,前缘高程275 m,前后缘高差37 m,倾向东侧冲沟。
3.1 滑体及滑床特征
滑坡体物质成分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碎石土,褐黄色,主要由碎石土组成,碎石由强风化片岩碎块石组成,稍密-中密,土石比2:8,碎石粒径一般为2~5cm,少量大于20cm。其中K3、K4钻孔土石比6:4,粉质黏土含量较高,呈可塑状。该层厚度3.95~8.80m。
滑床物质成分为片岩,灰绿色、深灰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云母、石英,根据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采取中风化岩石样作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强度9.52~21.94MPa,平均值为16.53MPa。
3.2 滑面特征
从滑体的物质成分及变形特征分析,滑坡为土质滑坡,滑面为土岩接合面。滑面整体倾角18°,土岩接合面处黏性土含量较高,呈软塑状态,地下水在此遇阻后浸泡软化土体。
滑坡体主要位于隧道左洞及两侧,前缘为现隧道洞口开挖的175m高程坡脚,跨2幅隧道的洞口段;后缘位于山间小路西侧陡坎附近,陡坎局部基岩出露;南北两侧边缘斜裂隙发育,地表变形界限较清晰。
滑坡体第2级平台垂直下陷最大达2.8m,平均下陷1.8m,形成拉张裂缝宽30cm以上,中部形成多处拉张裂缝,滑坡后缘第3级平台拉张裂缝平均宽7cm,南北两侧形成剪切斜裂缝,宽度5~20cm不等。滑坡体纵长约90m,横宽约40~70m,平均厚度约6.0m,面积约5400m2,体积约32400m3,该滑坡属于小型浅层土质滑坡。
4 边坡稳定性分析
隧道边坡采用了削方减载法,通过减轻滑坡致滑段的滑体超重部分,减小滑体的下滑力,使得滑坡趋于稳定。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边坡坡脚开挖时的情况,并且模拟削坡卸载的3种方案:1)沿表面地层线削坡1m厚度;2)沿表面地层线削坡1.5m厚度;3)沿表面地层线削坡2m厚度。
4.1 分析方法
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强度折减法就是运用式(1)和式(2),不断调整土体的强度指标c、,然后对边坡进行数值分析,通过不断增加折减系数,反复分析边坡,直到其达到临界破坏状态,此时得到的即为稳定安全系数[4]。
4.2 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的选取
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考虑到勘查的滑坡体范围和洞口地形(见图1)以及洞口边坡剖面(图2),确定该隧道进洞口边坡模型X方向边坡长为90m,Y方向研究厚度为0.5m,Z方向边坡高度为37m。边界条件中,平行于XOZ面的两侧为Y方向约束,平行于YOZ面的两侧为X方向约束,平行于XOY面的底面为固定约束,模型上表面为坡面,取为自由边界。
在进行模拟时,整个模型分为表层碎石土层、中层强风化岩层以及下层中风化岩层,边坡表层碎石土层采用elastic(弹性)模型,厚度为6m;强风化及中风化岩层采用mohr(摩尔库伦)模型,强风化岩层为6m,中风化岩层为24m。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应用实体单元模拟整个边坡结构。
模型模拟时采用的地质参数见表2。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得出隧道洞口边坡在自然情况、坡脚开挖以及几种工程削坡处治状态下的稳定性系数,详细见表3。
随着削坡厚度的增加,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不断增大,边坡稳定性逐渐增强。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的最大竖向位移,其结果见表4。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边坡的最不稳定部分为坡体前缘,因此需要在施工时密切监控前缘的位移变形,进洞时对初进洞部分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削坡卸载方案中,随着削坡厚度的增加,边坡的最大竖向位移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说明在削坡过程中,削坡的厚度对于边坡的稳定性有相应的影响,削坡厚度过小,则不能完全达到卸载的效果;而当削坡厚度过大,则对坡体产生较大的扰动,从而影响到岩土分界面。 结合边坡稳定性系数分析结果,考虑到削坡土方工程量、成本以及边坡加固效果,建议采用削坡厚度为1.5m的削坡卸载方案。
5 结语
坡脚开挖对于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由于坡脚开挖导致边坡竖向位移增大,在采用了削坡卸载方案后,边坡的竖向位移明显减小,说明其边坡加固措施是有效的。结合数值分析结果以及工程实践经验,该工程滑坡治理采取地表排水+自钻式锚杆注浆+工程削坡卸载(削坡厚度1.5m)相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