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建筑技术文档 » 正文

上海轨道交通汉中路站换乘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简介

发布日期:2014-06-04  浏览次数:2611
 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汉中路站换乘枢纽工程施工技术简介

一、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汉中路站工程为12号线和13号线换乘站,是上海市单体规模最大、开挖深度最深的换乘枢纽工程。建址位于上海市恒通路、恒丰路、光复路、梅园路围成的地块之间,建成后与运营中的1号线形成三线换乘的轨道交通枢纽。工程主要由十字交叉的12、13号线车站,两线共用的设备房,换乘大厅,与1号线的换乘通道以及车站的出入口和风井等地下结构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53693m2,分为十个基坑,总基坑面积约20000m2。其中:

(1)12号线站:

12号线车站沿长安路设置,大致呈东西走向。车站为地下四层岛式车站,开挖深度为24.2~26.3m;车站主体外包长度189.07m,标准段外包宽度21.2m。围护采用1200mm地下墙,地墙深度为47m~49m。

(2)13号线站:

13号线车站大致呈南北走向。车站为地下五层岛式车站,开挖深度为31.2~33.1m,车站主体外包长度206.4m,标准段外包宽度21.2m。围护采用1200mm地下墙,地墙深度为57m~62m。

(3)设备房基坑:

13号线车站与12号线车站西北侧相交区域为设备房,基坑呈三角形布置,面积约为2200m2,地下四层结构,基坑开挖深度24.36m。围护采用1200mm厚地下连续墙,墙深47m。

(4)换乘大厅基坑:

13号线车站与12号线车站东北侧相交区域为换乘大厅,该基坑呈四边形布置,面积约为5000m2,地下三层结构。基坑开挖深度18.22m。围护采用1200mm厚地下连续墙,墙深47m。

(5)附属结构:

工程附属结构为六个出入口、四个风井和一个换乘通道。其中,1、2、3号出入口为有盖式出入口;4、5、6号出入口与房产开发相结合。12号线风井、13号线各一个风井采用敞开式低风井。其他两个风井与房产开发相结合。

工程总平面图

工程总平面图

二、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本区域地基土在85.38m深度范围内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属第四系滨海平原地基土沉积层,主要由饱和粘性土、粉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特点。

勘察成果表明,拟建场地为正常地层分布区,本车站地基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a)第①1层填土,遍布,表层以杂填土为主,含碎石、煤渣等,下部以素填土为主,含虫孔、植物根茎,土质松散,拟建场地南侧上部为路面结构。

b)第②3层灰黄~灰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局部夹较多薄层粘性土,呈粘质粉土状,土质不均。第②3t层灰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夹薄层粘性土,局部砂性较重,呈粉砂状。

c)第④1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呈流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局部上部夹较多薄层粉砂。

d)第⑤1-1层灰色粘土,含云母、有机质、腐植物及钙质结核,夹少量薄层粉砂,局部以粉质粘土为主,呈软塑状态。第⑤1-2层灰色粉质粘土,含云母、腐植物、钙质结核,局部下部夹薄层粉土。

e)第⑥层暗绿~灰绿色粉质粘土(上海地区俗称“次生硬土层”),含氧化铁条纹及铁锰质结核,土质较好;场地遍布。

f)第⑦1层草黄~灰黄色砂质粉土,含云母,夹少量粉砂,土质较均匀。第⑦2层草黄~灰黄色粉砂,颗粒组成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局部上部夹薄层粘性土。

g)第⑧1层灰色粘土,含有机质,局部夹少量薄层粉砂,土质较均匀。第⑧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砂、粉砂互层,含云母、有机质,与粉砂互层,土质不均匀。

h)第⑨1层灰色粉砂夹粉质粘土,含云母、长石等,夹少量粘性土,土质均匀。第⑨2层灰色粉细砂,含云母,颗粒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局部夹中砂,砾径较大,土质不均匀。

汉中路站工程地质情况属于比较典型的上海市苏州河北岸地质。浅层2~18m分布有非常厚的一层②3号砂质粉土层,而上海市常见的④号淤泥质土层分布较薄,大部分区域缺失。第一承压含水层⑦号土层埋深29m~44m。施工阶段需要对该层进行降水,水位降深达到24m。根据水堪报告,⑧2层与⑨1层水利联系密切,具有承压性,作为第二承压水层考虑,层顶只有56m。

三、工程特点、难点

(1)超深基坑群的施工

最为单体规模最大、开挖深度最深的地铁换乘枢纽工程,汉中路站工程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33.1m,涉及十个相邻深基坑的交叉施工,围护结构最深达到62m,设九道支撑,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变形控制难度非常大。

 

(2)地下水的综合治理

工程需要对⑦层和⑨层两层承压水实施降水,其中⑦层承压水层顶埋深位于29m,13号线车站基坑开挖需要开挖揭露该承压水层近4m,承压水的风险控制是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另外,工程还需要控制⑨层承压水降水对周围地层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3)周边建筑的保护

工程毗邻苏州河防汛墙、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汉中路站、25层的地铁运营管理中心-恒通大厦和29层的居民楼-金峰大厦等各类敏感建构筑物,其中与恒通大厦的距离为1.3m,与金峰大厦的距离为6.7m,与地铁1号线车站更是零距离施工。

四、关键施工技术

针对工程面临的困难,在工程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施工技术,并对周围保护建筑物采用自动化监测,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对于超深基坑工程而言,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保障线。因此,要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首要就是要保证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目前国内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常规的施工控制技术在此亦不赘述。汉中路站工程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中面临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就是浅层16m厚的②3号砂质粉土层,这一层土含水量高,受扰动后极易液化发生流砂现象,引起槽壁坍方,另外会增大泥浆的含砂量。针对这一情况,工程采取了降水的方式降低该层土的水位,以提高槽壁稳定性,实施效果显示,此措施有效提高了地墙的施工质量。

超深地下连续墙实施案例

超深地下连续墙实施案例

(2)承压水综合治理技术

汉中路站工程需要进行两层承压含水层的降水,针对两层承压含水层不同的特点,工程亦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埋深较浅的⑦层承压水,由于本工程围护结构较深,因此考虑用围护结构作为止水帷幕对其进行隔断处理,进行封闭帷幕内的基坑降水,最大限度降低降水对周围地层的影响。对于埋深较深的⑨层承压水,为了控制基坑降水对周围地层的影响,采用了抽水—回灌一体化的控制措施。这一措施的原理就是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附近,打设回灌井,在基坑抽水的同时,利用回灌井进行地下水回灌,回灌形成的水幕用以隔绝基坑降水对回灌保护区地层的影响。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该技术可以保证回灌区域承压水水位降在50cm之内,建筑物的沉降也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抽—灌一体化实施示意图

抽—灌一体化实施示意图

(3)轴力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

地铁车站基坑多采用Ф609mm的预应力钢支撑作为支撑体系。受这类支撑预应力施加模式的影响,支撑安装后,预应力一般有10%~50%的损失。而且,在基坑开挖的漫长过程中,支撑轴力还会不断损失,甚至失效。人工复加支撑轴力的方式由于费时费力,也难以在工程中得到有效执行。

为此,本工程结合轴力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和数值反分析技术,提出了基坑位移提前控制的理念。首先利用反分析技术,推算基坑施工各阶段每根支撑的轴力控制值,然后在基坑实施阶段,利用轴力自动补偿的钢支撑系统,跟踪调节每根支撑的轴力达到设定值,达到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的目的。所谓轴力自动补偿的钢支撑系统,就是在钢支撑端部安装一内置液压千斤顶的钢支撑轴力控制标准段,通过液压泵站和控制站,对每根钢支撑的轴力进行适时调整。

轴力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

轴力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

五、工程实施情况

工程于2011年进场施工,先后实施了13号线车站、12号线车站、设备房、换乘大厅等超深基坑工程。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帮助下,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33.1m超深基坑的施工、地下水抽灌一体化的工程应用、轴力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的工程实践。目前工程已经完成主体基坑的施工,在不久的将来,地铁上盖的商业广场和居民区也会拔地而起,我们的施工场地将成为苏州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六、结语

作为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汉中路站换乘枢纽工程的项目总工,受中国岩土网之邀,在此对该工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受个人水平所限,难免会有解释不周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同时,在此感谢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对本工程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 文章搜索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