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建筑界诺贝尔奖揭晓 日本建筑师获普利兹克奖

发布日期:2014-03-26  浏览次数:2481
 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 Stephen Goodenough 摄

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 

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于北京时间昨日凌晨5时揭晓,2014年度获奖者为现年56岁的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评委会认为,坂茂不仅能有富于新意的作品,而且将同样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设计方法,广泛运用于人道主义事业。

得知获奖后,坂茂称“我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不是改弦更张,而是继续成长。”颁奖典礼将于6月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举行。

建筑师坂茂1957年出生于东京,目前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设有工作室,是建筑界的奇才,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他绝大多数设计均具有实验色彩。更令人称赞的是他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诸如竹子、织物、纸板还有再生纸纤维和塑料等复合材料。类似在构建救灾避难所时,坂茂经常采用可回收的硬纸管作为墙壁,因为它们容易取材、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安装和拆卸;而且能够防水、防火和循环利用。他说,在日本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自己不浪费材料的信念。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审辞中指出,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二十年来,坂茂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与此同时,评审辞中还特别强调了坂茂对硬纸管和集装箱等常见材料的实验性运用。

得知获奖后,坂茂在自己位于巴黎的工作室接受采访时表示:“获得这一奖项是莫大的荣誉。获奖后,我必须保持谨慎,继续聆听于我的服务对象,无论他们是私人住宅客户还是救灾工作中的人们。我把这个奖项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不是改弦更张,而是继续成长。”

人物特写

11岁梦想做建筑师

“我始终对低成本、本地出产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怀有兴趣。”

还在孩提时代,喜欢古典乐的父亲或许希望坂茂长大后成为音乐人,让他从小学小提琴。但坂茂却对传统木匠活很着迷。在他看来,木匠的工具、建造活动甚至木材气味都充满了神奇。他常收集废弃的小块木材,并用它们搭建小模型。为此,当一名手工艺人—木匠成为他儿时的理想。

不过,11岁那年,老师要求大家设计简单的房子,坂茂的作品被评为最优并在全校展览。从那时起,建筑师的梦想就此种在坂茂心中。

坂茂决定报考东京艺术大学,学习建筑学。从12年级开始坂茂参加了大学预备学校的夜间课程。在那,他学会了使用纸张、木材和竹子搭建结构模型。此后,从南加州建筑学院再到库柏联盟,1985年,坂茂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赴东京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其业务又相继扩展到纽约和巴黎。他完成的项目从极小居所、实验性住宅和社区到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音乐厅及写字楼。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昀告诉新京报记者,坂茂的建筑设计个性非常突出。当时王昀在东京留学,刚从国外留学回东京的坂茂曾在王昀住的附近盖过一个混凝土的房子,“那会儿日本后现代建筑风格兴盛,但在坂茂的建筑中看不到强烈的后现代色彩。”此后,王昀又接触到坂茂用硬纸管设计而成的美术馆,“这一建筑令人印象深刻。”

在坂茂的建筑实践中,硬纸管是个关键词。从1985年左右开始,坂茂开发了纸管结构,并将其付诸实施,作为系列研究案例,他还设计了“PC桩宅”“双顶宅”“家具宅”“幕墙宅”“2/5宅”“无壁宅”和“裸宅”。

这样的建筑通常被誉为“可持续”和环保设计,但坂茂本人也表示:“大约30年前我开始采用这种设计风格时,还没有人谈论环境,而我则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我始终对低成本、本地出产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怀有兴趣。”

评委会评语

他的建筑既直接又诚恳,但并不平凡。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个新鲜的灵感。其作品的优雅简约及轻松自如都建立在他对建筑的热爱及从业多年的经验之上。至关重要的是,他对居于建筑里的人们怀有一份尊重,不论他们是自然灾难的受害者,或是私人客户还是公共大众,这份尊重体现在他用心的工作方式、合理布局、精心选材以及丰富空间。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看来,坂茂是位模范建筑师,这缘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用高质量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以及他应对人道主义挑战的独有方式。

坂茂的人道主义工作开始于1994年。当时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一些前越南难民不能入住由日本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坂茂就为他们建造了“纸木宅”。

而这一事件也促使了非政府组织—建筑师志愿者网络(VAN)的筹建以及此后救灾活动的实施。VAN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曾建造临时学校,也曾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建造避难所。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VAN在50多个避难所内建立了1800个纸质隔间,使居住其中的家庭有了更多的隐私。VAN还在日本宫城县的女川市建造了临时房屋。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通过杰出设计,来应对高难挑战,坂茂扩展了建筑师这一职业;他使建筑师能够参与政府、公共机构、慈善家及受灾群体之间的对话。”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坂茂的一致赞誉。

对此,王昀也深有同感,“坂茂的建筑设计用纸来思考,不仅针对的是材料问题,还有环保再生、再利用。他很早就在实践着建筑在能源、在社会上的作用。在关注绿色、环保的同时,也关照了建筑的意义。应该说,坂茂从一个建筑师追求建筑本体性过渡到建筑的社会责任以及意义上。我个人觉得建筑的社会性作用在未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延伸话题

7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

自35年前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以来,已有多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项。此次坂茂成为第七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前六位分别是已故的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年)。

对此,王昀告诉记者,日本建筑师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观,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是非常个体的,“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怎样,就在实践中去做,对建筑的某一个层面进行追求。有些日本建筑师追求的是建筑社会性,有些是材料,这也构成了日本建筑的丰富性。”

东亚建筑师连续3年得奖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也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连续3年来将该奖颁给了东亚建筑师。2012年是中国建筑师王澍,此后则是伊东丰雄、坂茂。为此,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告诉记者,今年能再度颁给日本建筑师还是感觉有点意外。

不过,这似乎也让东亚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受关注再度成为话题。对此,王明贤指出,这表明欧美当代建筑发展得很完善,但却无法再提供更有意思的惊喜和对整个当代建筑界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此东亚建筑师成为关注对象,“他们给世界建筑界提供新的东西。”

具体而言,日本建筑界有着长达几十年的谱系。王明贤介绍,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新陈代谢学派的提出(注: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其现代建筑有个理论。他们既吸收了西方建筑精华,又有着东方文化的发展。而中国建筑师则相对较散漫,没有形成谱系。

 
[ 文章搜索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