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发布日期:2012-05-07 浏览次数:1403
文 /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 景万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具有管理模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产值利润率低、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高等特点。信息技术作为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资源分配体系和决策机制,有助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开展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70年代后期“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在西方社会普遍使用,9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提倡建立国家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
1993年,我国开展了“金桥”、“金关”、“金税”等一系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大工程,拉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200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中指出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并提出了未来15年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筑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改善我国城乡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出行质量,完善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产值利润率低,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高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如何改变建筑业面临的“三高一低”的现状,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促使建筑业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型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生产力,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即将信息技术融会贯穿于建筑业企业的管理全过程,通过梳理、整合、优化和完善建筑业企业业务流程,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决策的准确性,降低管理和经营风险,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管理面貌,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推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进程,引领建筑业企业科学合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原建设部于2003年11月印发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建筑业企业的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政策导向的指导作用,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效益的原则,立足国情,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建造应用系统和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在政府大力倡导,广大企业积极努力下,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指导建筑业企业科学合理地建设信息化,避免盲目性建设,重复性投入,进一步规范、完善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5月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又于2011年12月发布第1226号公告,批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T272-2012)从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一)《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基本实现建筑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业企业。对不同类别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1.工程总承包类企业信息化建设
(1)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提升设计集成、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应用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集成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
(2)发展重点:围绕企业应用的两个层面,重点建设一个平台、八大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八大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
2.勘察设计类企业信息化建设
(1)发展目标:完善提升企业管理系统,强化勘察设计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高工程勘察问题分析能力,提升检测监测分析水平,提高设计集成化与智能化程度。
(2)发展重点:a.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按需提升局域网、广域网和通信系统的性能;b.应用系统:推进BIM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技术应用,提升和完善企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管理与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促进企业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c.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勘察设计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及利用体系,探索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科学采集、广泛共享、快速流动、深度开发、有序配置、有效利用。
3.施工类企业信息化建设
(1)发展目标:优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建设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支撑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持续发展。即通过优化流程、提高信息集成应用水平;实施资源计划,实现集约化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重点: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研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结合企业需求实现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企业向集约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发展。依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求,梳理、优化企业管理和主营业务流程,整合资源,适应信息化处理需求。即研究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或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集约化管理。
特级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方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是指企业专用网络、其所属工程项目现场与企业网络的连接系统,企业基础信息编码及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标准,以及为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应用系统是指项目综合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通过五大应用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化,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知识资源再利用平台;探索建立企业数据仓库,逐步发展企业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全面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一级施工企业:一级企业信息化包括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是指企业网络系统,实现与下属企业及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保障应用系统等。应用系统是指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综合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通过四个应用系统的实施,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实现企业与项目其他参与方的有序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二级及专业分包施工企业:二级及专业分包施工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同特级、一级企业,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别。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是指企业网络系统,与项目现场的网络连接,以及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应用系统是指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建设实施,提高企业办公效率、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与主营业务的信息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
为了引导建筑施工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受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委托,中国建筑业协会会同中建国际、中国建筑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建总公司等十多家单位,历时四年完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从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五个方面对建筑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
1.业务方面
包括经营性业务、生产性业务和综合性业务三个方面,这些业务是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主要活动,是信息技术优化、改造的对象。
2.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包括数据管理水平、数据集成水平和应用集成水平三个评价指标。数据管理水平是评价企业数据是否经过系统规划、设计,是否实现数据集中管理;数据集成水平是评价企业是否建立了自有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是否实现了实时数据管理;应用集成水平是评价企业的合约管理、成本管理、办公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业务的应用集成程度。
3.保障方面
保障方面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规划与实施、制度建设与执行状况、组织健全度和安全保障度五个评价指标,是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必要的资源投入、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
4.应用方面
应用方面是指企业总部各部门、直属分公司、事业部、在建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的覆盖率,是评价企业总部和下属机构信息化应用的比例。
5.成效方面
成效方面包括管理标准化程度、管理创新程度和总体应用效果三个评价指标,是对企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评价。
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方向性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对不同类别、不同资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要求。即将颁布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和应用效果评价。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三、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多个层面,因此在推进建筑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政府引导、行业推进、企业实施”的原则。
1.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政策导向、信息化平台建设、业务受理、技术支持、经验交流等方面多做一些示范引领性工作,协助、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
(1)加强政策引导,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首先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以自身的信息化带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政府率先开展信息化让广大企业感受信息化所带来好处和便利,吸引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另外,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大量信息交流,政府实现信息化以后,也会促使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网上年检、资质申报、招投标文件审核、合同备案、开工证发放、统计报表提交等方面的业务;开展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主要材料设备检验、大型机械设备运行、劳务人员管理、合同执行、竣工备案、企业信用评价等网上工程建设过程监控系统。这样促使企业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将经营性业务、生产性业务和综合性业务信息化,否则无法完成与辖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信息相互交流,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应着手制定不同资质等级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更为具体的要求,组织建立符合我国建筑业企业特点的信息化评价平台,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健康有序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避免为申报资质而信息化,完全失去了开展信息化的意义。
(2)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建筑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开展信息化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企业。这批企业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领航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总结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推广模式,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宣贯、推进作用
在推动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围绕建筑业核心业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1)编制建筑行业信息化统一标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行业协会应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软件公司等单位的专家,认真梳理建筑企业基本业务流程,根据流程建立开放式信息化模块。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利用开放式信息化模块体系,加入个性化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统一建筑业企业信息化标准,实现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又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2)积极推广使用信息化专项技术
通过培训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是关键,通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开展信息化评价、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评价提供了依据,标准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进行了评价,包括建筑业企业网站建设、信息编码、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安全保障体系等,即为了保证信息化顺利实施的网络技术平台;建筑业企业日常业务数据化程度,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数据应用,是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数据的集成;信息化在公司内部的覆盖率,即信息化在公司内部、事业部、项目部的使用比例;通过信息化企业在管理、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当前,行业协会应组织相关人员,建立统一编码,编制评价软件,通过评价来指导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3.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正确认识,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企业信息化不是建立一个公司网站,让员工将原来纸质资料输入计算机,将日常工作电脑化。信息化的关键是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信息化也是一次管理观念的变革,即利用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推进。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由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人力、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不断投入,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投入产出的“结果”可能与企业的经营宗旨相“背离”,经济和管理效益“不明显”。同时,信息化过程也会对企业传统管理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感觉,有人以此为借口,不愿意在本人管理的部门或项目部实施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领导的支持是万万不能的。其次,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不同类别的企业在管理模式、发展理念、经营思路和管理流程等方面有所差别,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总结建筑行业基本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从企业愿景、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行业特点等方面,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逐步完善、固化沉淀,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制定的目标,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信息化目标,以实现阶段目标,确保长远目标的实现。
4.引入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进程
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及时了解本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不断优化、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建筑业企业信息化评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判别过程,运用信息化标准对建筑施工企业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五个方面的信息化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依据;二是处理过程,在判别的基础上,总结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对好的做法在相应的业务流程加以固化,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荐性行业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有效避免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也应与时俱进。
[ 文章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