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所谓信用,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做人的一种基本品德,古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何”;然而,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信用缺失却成为了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毒瘤。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没有了灵魂。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温家宝总理也曾经指出:“诚信建设覆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从重点行业、机构和企业信用建设入手,逐步推广,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协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信用体系建设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建筑业的信用现状如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何对策?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进行分析研究。
一、建筑行业信用危机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城市化发展提速,固定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建筑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业的高风险性,也决定了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建筑业信用情况的现状却极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负债、风险转嫁现象严重
从最上游的投资方恶意负债,拖欠工程款或要求施工单位代、垫资,到施工单位拖欠分包单位、拖欠材料商,最后到拖欠民工工资,风险层层转嫁。一旦其中一方出现资金链断裂或信用缺失、欠债不还的情况,往往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危机,甚至影响社会和谐。这种不诚信行为已经成为阻碍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毒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由此导致建筑企业过多,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建筑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往往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手段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建筑产品质量低劣和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近年来风传一时的“楼垮垮”、“桥倒倒”等词汇,以及层出不穷的质量、安全事故,反映出建筑领域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3.市场竞争中非法手段泛滥
一个仅四、五百万造价的工程项目,都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建筑承包商参与报名。在删除少数诚信度不好、经济实力及施工能力不足的企业后,还是难以确定投标入围企业。市场争夺白热化,造成了建筑行业内非法分包、转包、挂靠、虚假招投标、围标串标等大量不规范行为盛行,这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形象,在社会上某些人的眼中,建筑业俨然已经成为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
二、导致建筑行业信用状况恶劣的深层原因
建筑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建筑业信用状况不佳的现状,是当前建筑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那么,导致建筑业信用状况如此恶劣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呢?
1.信用意识亟待提高
企业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表现。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市场信用经济的基础,它对从业人员的个人信用起着支撑性的决定作用,在整个行业的信用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讲信用的企业所组成的行业是谈不上发展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一些旧有的体制仍然在产生负面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新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这就造成了社会信用意识、信用道德观念薄弱,政府、企业、从业人员三者组成的信用结构,每个层面都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
2.政府信用存在缺失,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政府信用是信用的“龙头”,是最大的信用。但目前政府信用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就是政府部门对信用经济的管理不到位,即“政府信用缺失”。建筑市场开放多年,但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给外来企业设置诸多发展阻碍;一些地区和部门信用意识不强,片面追求GDP增长,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上马某些政府投资工程,造成很多烂尾工程;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中违背国家法定的建设程序,为违法行为开绿灯,出现一些无计划、无用地、无规划、无招标、无质监、无施工许可的“六无”项目,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信用形象。近年来虽然在中央政府推动下各地都纷纷出台建筑业信用管理相关规定,但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明确规定,对市场各方主体失信行为的监管,也存在缺乏有效措施、监督不力、执行软弱等现象,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
3.企业信用制度不完善
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提供的服务、资质与资信等,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取向、所具实力、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企业信用不能直接带来效益,但失去信用的企业是谈不上效益的。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用经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依靠信用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联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其信用状况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命运,而且影响着银行等利益相关主体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发育阶段,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用意识淡薄,还没有形成真正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企业失信行为普遍存在,致使整个行业信用不高,发展根基不稳。
三、建筑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各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建筑行业的信用建设也逐步加快步伐,行业主管部门、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建筑行业信用管理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大信用管理力度。作为建筑企业来说,在整个行业信用建设不断加强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更应该提升信用意识,加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时时处处遵法纪、讲信用,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笔者认为,建筑企业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信用文化,提升信用意识
信用文化的塑造是一个企业打造良好品牌的最基本要求。建筑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由于其产品特性为全社会所广泛关注,建筑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依靠外在机遇推动转变到依靠内在的能力建设和品牌塑造。信用的心理特征是信任,信用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信用往往涉及到时间间隔,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时间间隔的存在,信用是维系“现在”和“将来”之间这一段行为上的空白的纽带。培育信用文化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前提,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所以,加强信用建设首先要将信用理念提升到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中来,并将其实质化、具体化,提升信用意识,充分认识到信用文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依法守信。
2.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管理制度
信用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健全落实,是实现信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组织保障。建筑企业应该在组织内部建立信用管理领导和执行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设立法律咨询、服务部门,从组织上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企业应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合法(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行为、风险防范出发,建立一套涵盖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使信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各项环节职能明确,为信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企业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以工程合同管理为主线切实抓好企业信用管理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质量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建筑企业要以工程合同管理为主线,把好“四关”,实行全程信用管理。一是把好工程项目投标关。投标前加强对客户资信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调查,对资信条件差、存在付款失信等不良行为的项目投标要慎之又慎;二是把好合同签订的审核关。建筑企业应制定合同签订前的审核会签制度,将审核作为合同生效的必经程序和主要环节,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内容规范、权责平等、表述明确、风险可控;三是把好合同的履约关。全力做好合同履约,施工过程中一切工作以合同内容为准,保证相应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投入,确保合同顺利履行,同时注重资料保全;四是把好合同维权关。一旦履约过程中出现客户失信导致企业合法利益受损,要及时采取妥善措施,维护企业利益。
4.完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
知法才能守法,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法律服务体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企业法律服务部门,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好法律咨询关,保证企业行为在法律框架之内。目前相当多建筑企业的应收工程款居高不下,导致经营资金十分紧张,给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风险,客观上也是导致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铤而走险采取不诚信行为的原因之一。应收工程款管理也是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所在。做好应收款管理,一是要把好客户选择关,针对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信用期间和信用条件,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四是强化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向客户催收到期款,加强清欠工作。
信用建设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作为建筑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信用建设不仅是市场经济下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整个建筑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信用评价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建筑业主体的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以文化统领、制度为纲、规范行为、夯实基础,积极主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