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建筑论文 » 正文

探寻中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发布日期:2011-07-12  浏览次数:2191
  为人类未来计、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计、为当代人居住的健康与舒适计,中国必须走发展绿色建筑之路,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宋晔皓教授曾用一套完整的数字做过对比:北方某城市一新建筑采用了20多项国际上流行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土壤源热泵、空调热回收、健康新风系统等,每平方米工程造价7500元。与高昂的造价相比,一些技术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而运用这些技术导致的建筑细部设计不当又加大了整体能耗。对比项目是四川重建项目土门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建筑形式及材料适应地域文化、气候等人文、自然特点,加上采用传统的日照、通风等技术,每平方米工程造价仅2800元。
  两个案例,走的是两种绿色建筑的发展路径:高投入或是低成本。
  “既不能不发展,又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
  什么是中国自己的绿色建筑之路?
  我国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及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所以我们的绿色建筑之路需要借鉴,但更需要的是传承与创新,即走一条蕴涵中国文化、适宜中国气候地域的绿色建筑之路。
  “我国的绿色建筑应坚决走低成本路线。”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创立自己的发展模式:一是要发展,二是要减排,三是要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居住水平。
  建筑形式选择
  提倡尊重传统文化与气候、因地造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适合一类建筑。西北窑洞的冬暖夏凉、东北火炕的采暖保温、闽北土楼的自然通风、皖南天井的雨水收集,无不表达着先辈们对绿色建筑的追求。我们的先辈们,尊崇自然、因地建屋,是绿色建筑的大师。传承、发扬并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应是今人绿色建筑的追求,更是责任。
  比如西北的窑洞。研究表明,长期居住窑洞可使人健康长寿,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节能、隔音等特点。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珠,从古老建筑理念中找到了现代绿色建筑的灵感,将传统窑洞的优点引入现代建筑中,在保持现代建筑基本风格和使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用环保材料解决了窑洞的湿、暗等问题,使整房形成一个保温保湿环境,从而构建出“城市窑洞”式的绿色建筑。
  世博园的中国馆是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绿色建筑理念的典范。斗拱榫卯、层层出挑的构造,使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且节约占地;下部地区馆外廊的半室外玻璃廊,以被动式节能技术为馆内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屋顶上的雨水被收集利用……
  北京农家的吊炕、南昌的小区底层通透通风兼健身场所设计、合肥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等,都在革新与传承中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绿化节能追求推向时代的新高度。
  需要强调的是,提倡因地造房并不是提倡低密度、低容积率,因为那不符合我们人多地少的国情。而且欧美国家的低密度住宅,恰恰是他们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数倍于我国的成因之一。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只能选择高密度的建房模式,即使小城镇和乡村,也应以节地为绿色建筑之基本追求。
  技术材料应用
  引导低成本、多节约和住宅产业化
  宋晔皓教授所举的两个对比案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事实上,目前的很多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或叫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背离了绿色建筑节约与高效的终极目的。比如,大型公共建筑因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大量使用集中空调,一味追求外表华丽,不仅拉高了造价,相应地也加大了碳排放。据建设部门测算,我国大型公建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倍至10倍。
  可见,评价绿色建筑的技术与材料该不该应用,应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与总消耗限制”原则。因为除建造过程的成本及能源资源消耗,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还会产生装修、维护、运行、设备更新等成本及消耗。在70年建筑生命周期内,总成本及能源资源消耗高者,应以行政管理或税收调节等予以限制甚至不准进入。
  着眼于“总成本与总消耗限制”原则,也是由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年新建筑在17亿至20亿平方米。在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领域,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科技、高投入,必会导致单位面积造价的攀升和使用成本的增加,这是现阶段国力和民众无法承受的。
  至于如何实现“总成本与总消耗限制”,较好的方法就是集成化、产业化建房,以政策引导开发商和建筑商采用那些既先进且适用的“四节”又环保的技术和材料,引导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及可再生能源。
  最值得肯定的、也最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应用当数太阳能热水器了。因为投入产出效益好、政府引导有力、地域适宜性强,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家庭拥有率已近10%,是世界之最,且近两年有爆发式增长趋势。发达国家本来就较少使用,即使采用,为了保证水温的恒定性,他们会过多地使用辅助电热装置,而中国家庭对辅助电热装置的使用率很低。其直接结果是,我国生活热水能耗人均值为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
  建筑使用过程
  倡导尊崇自然的舒适化生活
  尊崇自然地居住,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比如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不用或少用机械空调,等等。
  以占据建筑能耗很大比例的采暖为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水平优于北京市的大多数建筑,但采暖所耗热量却与北京相差无几。这是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严格地追求室内温度、湿度、通风、照度等物理参数,并以各种机械耗能来实现这些参数。而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和人体本身对环境做自然适应,只在超过忍耐限度时,才以机械手段进行补充。比如空调,他们一般设为恒定温度,有些甚至离开家门也不关闭空调,而在我国,人们只有在极热极冷时才使用空调,而且人走电断。于是,美国、中国家庭家电能耗呈4倍之差;尽管我国的建筑能耗达5.1亿吨标煤,但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虽然我们有尊崇自然的居住传统,但随着近年来大量新建筑形式的引入,情况正发生一些变化。这里有政策不及时到位的原因,有企业逐利的原因,也有认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这直接导致真正的绿色建筑不好卖,而采用几项并不节能的外国技术的建筑,却因“叫卖有方”而大受欢迎。也使得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的绿色建材和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与应用。
 有专家提议,除对建筑用能用水等实行梯级收费外,还应另辟路径,以多种手段鼓励节俭与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开辟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 
 
[ 文章搜索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